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

新闻报道

“蒯因、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报道

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

  7月27日至28日,由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与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的“蒯因、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新苑举行。在一次国际性的哲学调查中,蒯因(W. V. Quine,1908-2000)位居过去200年间最重要哲学家的第五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40余名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侧面对蒯因哲学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涉及蒯因的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和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等方面的议题,也涉及了如何利用分析哲学资源去改善和促进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所有报告和讨论用英语进行,未设翻译。

  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主任王博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与会者表示欢迎,并概略介绍了北大哲学系的一些情况。此会议由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陈波教授负责组织和操办,他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蒯因哲学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此次会议中,蒯因将是我们的对话伙伴,甚至是我们批评和挑战的对象。

  会议设8位特邀报告人: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爱德华?贝克尔教授,日本大学丹治信春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出口康夫副教授,武汉大学朱志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叶峰教授,台湾阳明大学王文方教授。

       成中英教授是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听过蒯因的许多课程,蒯因还是其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之一。他在大会报告以及随后在北大哲学系所做的讲演中,从存有论、逻辑学、知识论、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五个方面比较了蒯因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关系,认为蒯因哲学和中国哲学可以相互借鉴,例如,中国哲学有必要吸收和扩展蒯因的经验论、自然主义和整体论,蒯因哲学则可以借鉴中国哲学的宇宙论和人文哲学、道德哲学维度。
  
贝克尔教授仔细考察了蒯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以及他人的各种回应,他认为,我们能够给出对于真的同一性陈述的模态性质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说明;并且,只要假定名称是纯指称的因而能够在模态语境中的全称量化步骤中得到使用,我们也能够给出对于包含名称的真的同一性陈述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说明,由此可以进一步给出对于分析性、必然性和先验知识的语言学说明。

  叶峰教授认为,卡尔纳普和蒯因在阐述他们各自的哲学时,隐含地(或许无意识地)假定了超自然的认知主体的立场,这威胁到他们哲学的内在融贯性;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许多当代自然主义者也有类似的问题。一个前后一致的自然主义者应该明确地拒绝这种超自然立场,抛弃许多传统的哲学概念、话语方式和探究方式,用真正自然主义的类似者取而代之。出口康夫教授认为,蒯因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是证据和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论如何关联。蒯因对此问题的回答有些过时,我们应该采用目前很精致化的统计学方法论。一旦这样做,蒯因对于证据和理论、整体论和自然主义的观点都要做很大的修正,并最终被某种类型的方法论先验主义所取代。

  台湾中正大学王一奇教授仔细考察了普特南对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反对先验知识的论题的批评,认为普特南的批评因为下述原因而失败了:该论证依赖某种类型的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知识,而根据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对于反事实知识的新近讨论,反事实推论和反事实条件句都不是先验的,因而普特南的批评有内在缺陷。这个结果也表明,蒯因的自然主义认识论可以超越外延主义框架而纳入像反事实条件句这样的内涵概念。陈波教授概述了蒯因对于逻辑或逻辑真理所做出的主要断言,分析了他的逻辑观所遭遇的主要困难甚至“悖论”,探讨了蒯因对于逻辑或逻辑真理应该进一步说些什么。最后,他遵循蒯因哲学的精神,初步论证了一种实在论和经验论的逻辑哲学。香港浸会大学陈强立副教授分析了蒯因整体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其中包含几个相互独立的中心论题。他认为,这些中心论题是自相矛盾的;一旦拒绝这些中心论题,人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接受他的方法论一元论,以及他对分析—综合区别的拒斥,这样的结果对于我们的方法论选择有重要意义。

  会议还涉及其他论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做了为《认识论:终结还是转型——走向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的发言,山东大学任会明教授做了题为《倒置的地球和表征主义》的发言。

  此会议是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助的博士生学术会议,所以与会者中有不少刚毕业的博士或在读的博士生。其中,有些学术新人做了比较出色的大会发言,例如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刘靖贤,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李楠,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洪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潘松等。

       会议末尾,由陈波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真诚感谢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对会议成功所做出的贡献。接着,他对国内哲学界年轻一代学者寄予深切期望,他认为,做学问不能封闭自己,而应当具备远大的眼光和胸怀;只有与国际学术界积极互动,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并最终被国际学术共同体所接纳。世界正在走向中国,而中国学术特别是中国的哲学研究也应该走向国际化。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有国际一流的且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哲学家。这是年轻一代中国哲学学者的责任和使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