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

新闻报道

明清道教的发展趋势

 

明清道教的发展趋势

报告人:郭武

纪要:刘勉衡

 

20191022日,云南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武教授应国产91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宗教学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之邀,于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做了题为“明清道教的发展趋势”的讲座,北京大学程乐松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姜守诚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北大和北京其他高校的众多老师和同学们聆听了讲座。

郭武教授在求学时代就对明清道教的发展问题很感兴趣,并在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道教研究”项目。近年来本人及其指导博士生共发表明清道教研究几十篇,因此对明清的道教研究很有发言权。

本次讲座针对以往学术界提出的“明清时期道教衰落”的命题进行讨论,以“明清道教发展趋势究竟如何?是否真正‘衰落’?”这一问题为核心展开。

 

 

 

一、国内外有关明清道教的研究状况

郭武教授先介绍了以往国内外的明清道教研究状况。上世纪叁十年代傅勤家所着的《中国道教史》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史之一,其中介绍明清道教的篇幅仅有两页。二十世纪80年代对于明清道教的研究开始多起来,当时的是主要焦点是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到了90年达,研究数量进一步增长,例如卿希泰教授有道教与明王朝统治者的关系的研究,个别地区的明清道教活动也开始受到关注。这一时期,在通史和通论中虽然对明清道教多有涉及,但是专门的研究却还是比较少,相关的研究人员更是屈指可数。

到了21世纪,明清道教研究的数量大幅度增长,研究领域也多了起来,不过大多数研究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方面。但是,还是有很多有成果的着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真教,例如王志忠的《明清全真教论稿》、尹志华的《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吴亚魁《江南全真道教》、汪贵平《东北全真道研究》不一而足。在这一时期,王宗昱、尹志华等学者分别在会议或专着中质疑“明清道教衰落”的说法。另外,还有唐大潮和苟波等学者讨论明清道教与其他方面的交叉研究,成果丰硕。

国外学者方面,例如施舟人教授(Kristofer Schipper)对于清微法的研究很具有启发性、莫妮卡(Monica Esposito)有专门对于龙门派的研究、法国学者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也对明清的道教提出了新的看法。日本学者如石田宪思、森由利亚也有对于全真道的细致研究。但是,相比起对其他时代的研究,明清的道教研究总体上来说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在这些研究中,任继愈和卿希泰在着作里都曾提到明清时期道教的衰落问题,认为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道教也走向了衰落。衰落的原因也更多归于统治者的支持的下降,将衰落归于政治和宗教的高层。这样的论断还是将道教当作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来看待的,这当然有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上来看,这样的考察是不足的。

对此,郭武教授既对于研究前提“道教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质疑,同时也对重视上层而忽视下层情况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他认为前人的研究更多关注道教与外围因素的关系,却没有回答道教本身的变化和发展。

道教的外围包括对官方政策,民众态度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而道教本身还至少包括经典造作与传承、思想学说、行为方式、人物活动、宗派分合、在各地活动情况这六个维度。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方面都大有可为,例如道教的仪式研究近些年来就愈发受到关注。同时,道教在下层的流传和影响也非常值得考察。

 

 

 

二、外围研究——官方政策、民众态度和社会影响

郭武教授首先对明清道教的外围研究进行评价。官方政策领域方面,卿希泰教授的《中国道教史》有对于道教和最高统治者关系之间的总结,认为明清统治者明显在逐渐地贬低道教的地位。而尹志华教授的研究中则认为全真道谈不上被支持或是被贬低,全真道的发展其实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从现有的研究看,官方政策不是明清道教发展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民间的态度方面,一般信众是道教赖以生存的基础或土壤,明清时期下层民众对道教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时期道士们甚至还以更大的努力去对下层民众进行宗教服务。郭教授判断,道士在民众中的形象并不差。以收录有300种斋醮科仪的《广成仪制》为例,其中面向皇帝的仪式服务变少了,而面向服务民间百姓生活的多了起来,似乎是百姓有了需求,道士们就会推出相应的宗教服务。面向百姓、服务民众,更多的和人民打交道似乎是这一时期的趋势。可见民众对于道教依然是有需求的,这一部分与统治者的态度关系并不大,郭武教授称其为“无形而深层的存在”。

郭教授尤其提到这一时期道教同世家大族之间存在经济联系,强调世家望族对于道教发展的作用。例如,王宗昱教授在《吴兴全真道史料》中提到了闵氏家族对于吴兴地区的道教发展的影响,赖全博士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还有陶氏家族、吕氏家族和凌氏家族也对当地的道教发展有很大影响。当然,有的世家大族也对道教发展起了反向作用,这一点不可忽视。

对于其他社会因素对道教的影响方面,郭武教授以市镇经济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为例。他提到高万桑教授对于金盖山附近的道教进行考察后认为明清道教活动据点和经济发展有关,赖全博士进一步总结了市镇经济对龙门派的影响。可见,明中期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发展、富商出现,似乎也并未对道教的存在产生根本性的动摇作用,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叁、对道教本身各维度发展的初探

郭教授首先提到明清道教经典的造作与编纂情况,明正统道藏(1445年)收书1426种,其后《续道藏》,《道藏辑要》,《重刊道藏辑要》等不断加入新增的道经,到了后来道教典籍应该有两千种以上,这说明明清时期的经典造作是非常多的。例如,说明仪式发展的《太清玉册》与《广成仪制》,讲述内丹修炼的《方壶外史》与《证道秘书》,《铜符铁券》则说明了外丹传统的延续。这一时期也有很多版本的重复刊印,但版本的重复刊印之间内容也多有扩充。同时,道教的典籍之间的认同和传播也有新的变化,例如有些经典甚至传播到了东南亚,且不限于华人群体。虽然很多人认为新出经典多“科仪文书”而少“思想理论”,但郭武教授认为 “宗教”并非“哲学”,亦非纯粹的“思想”,它其实是“观念”与“行为”之综合体,没有“行为”或“实践”便不能成为宗教,作为说明“行为方式” 的科仪文书大量涌现,恰能说明此时的道教获得了发展。

在宗派的分衍与融合方面,从《诸真宗派总簿》、《龙门碧洞宗堂上支谱》等来看,明清两代是道教宗派分衍、发展的繁荣时期。新的道派数量应该在一两百种以上,有一些道派虽然不在道团内部被广泛承认但到今天还很有活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道派融合的现象。此时道教宗派的分衍繁荣,折射出来的乃是道教之经典、道法以及与此相关之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发展。

论及知名道士的活动与思想时,郭武教授以刘一明为例,认为刘一明的活动非常值得关注。一是他撰写了大量着作,一生着书20余种,集结为《道书十二种》,此外还有《瘟疫统治》、《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医学着作6种;二是兴建了许多宫观,采用募化布施、开垦荒地、置买田产、出租田地、以钱营利等方式。这是明清道教发展的模式——采用更多融入社会的方式获取经济来源,而不再主要依靠官方。在清朝,这样的变化不断发展,在《清实录》中有很多有关寺观田产管理的“上谕”,这说明道教的转变在当时可能是个普遍现象。另外郭教授也提到了朱道朗与“青云派”的形成、闵一得与金盖山道教的复兴、刘一明的“修道”与“教化”思想等着名道士的思想与活动,从这些研究来看,很多道士虽未必是道团领袖,但也是非常有活力的,在理论和行为两方面都有建树。

郭教授接下来按地理分布来讨论各地的状况,这是个非常大的主题,尹志华教授有过总结。从地理分布来看,明清道教研究可以分为对传统活动中心(山东、湖北及四川)、边远地区(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偏远地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国之外(在东南亚的传播)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道教并不像传统的研究那样认为在边远地区丧失了活力。

在讨论了有关“人物活动”及“各地情况”的研究后,郭武教授判断明清的着名高道,或为皇室子弟,或为世袭显贵,或为普通道士,或为布衣草民,但都以不同的方式昭显着自己的存在;或钻营皇宫之内,或奔走四海之外,或制订道教仪制,或编纂《道藏》经典,或潜心修炼于家,或开山立观于外,俱对当时道教的组织建设、思想发展做出过贡献。遍布全国各地的全真宫观,也显示明清道教仍然在继续发展。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道教仍然保持发展势头、具有生命活力。只是发展形式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以往的明清道教“衰落”看法,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具体的个案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头脑中存在着某些“公式”。

 

 

 

之后姜守诚教授对郭武教授的报告进行点评。姜守诚教授认为怎么评价明清道教的发展,这个主题很大。明清道教研究有两大困难,一是资料的庞大和繁复,二是明清道教史与官方的联系更为紧密。郭武老师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论证明清道教的发展并未衰落,反而很具有活力的方式依然有很多细致的问题有待讨论。例如,道教领袖在官方的品级地位确实是下降了,道士的数量与人口的比例孰高孰低,经典的流通、流传是否要考虑印刷术的进步和普及和其他宗教在同时期的增长。另外,明清经典存在注释体着作比较多,直接创见较少发的问题;新的道派兴起又是不是意味着有力的统一道派的衰落呢?科仪在明清获得大发展,但是明清科仪的发展很多是在南宋基础上进行零散的增补。也就是说,想要从个案的研究反推到整个明清的时间和空间的广大维度中的道教发展状况,那就需要更多的点连接成一个面。现在的研究恐怕还是有碎片化的倾向。归结起来还是学术界对于道教是否具有活力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还需要讨论。

程乐松教授提到明清道教的研究有两个独特的重要性,一是明清道教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提供了宗教学的可能,而非仅限于思想史或历史文献学的径路;二是对于明清道教的深入探索会不断地让我们看到道教与中国社会之间反复交流、紧密交往,进而可以让我们反思道教对中国人的整体生活的影响和塑造。

此后,也有一些老师和同学针对讲座内容提出问题,郭武教授耐心回答了问题并和大家热烈的讨论。大家可以进一步关注郭武教授对于明清道教的研究,相信郭教授会在之后的研究中为大家带来更多深刻的洞见。

TOP